车前草

治慢性肾衰竭尤重土茯苓

发布时间:2022/4/29 12:45:58   点击数:

治慢性肾衰竭尤重土茯苓

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原因造成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学没有专门病名,多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部位等命名,本病散见于水肿、虚劳、溺毒等范畴。

李济仁认为本病本虚标实,多由水肿、淋证、尿血等多种疾病发展而来。各种肾病日久,损及各脏腑功能,脾肾虚损,最后导致正气虚衰,浊毒、水湿、瘀血壅滞肾络,肾失开阖,泄浊无力,湿瘀毒潴留于体内,引发本病。李济仁辨治慢性肾衰竭,在注意顾护本虚的同时,尤其注重排毒泄浊。诸多药物中,李济仁认为重用土茯苓可以达到理想疗效。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功擅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本草正义》谓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李济仁认为土茯苓既能渗利湿浊之邪,解毒祛邪,亦能通经透络,同时不伤正气,可长期大剂量服用。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重用土茯苓30~g排毒泄浊,以收全功。

患者,女,61岁。年12月19日初诊。诉发现血肌酐升高1年余。患者1年前因双下肢水肿就诊于医院,查血肌酐μmol/L,尿素氮12.2mmol/L,尿酸μmol/L,诊为:慢性肾衰竭。患者1年来服用中成药及对症治疗,上述病情时轻时重。刻诊见神疲乏力,面色黧黑,食少便溏,四肢倦怠,双下肢水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

诊断:(脾肾亏虚,浊瘀互结型)虚劳(西医称为慢性肾衰竭)。

治法:温补脾肾,祛瘀化浊。

方药:黄芪60g,党参25g,土茯苓40g,生牡蛎(先煎)60g,川萆薢15g,车前草15g,车前子15g,白茅根25g,炒白术15g,生大黄(后下)15g,牛膝15g,炙水蛭6g。14服,水煎服,日1服。

年1月16日二诊:患者自述服完中药后,双下肢水肿消除,仍感疲倦乏力。查血肌酐μmol/L,尿素氮10.4mmol/L,尿酸μmol/L。药用年12月19日方,黄芪加至90g,土茯苓加至50g。14服,水煎服,日1服。

患者先后服药3月余,血肌酐、尿素氮指标平稳下降,上述症状悉除。

按慢性肾衰竭属于中医学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李济仁认为本病常责之于脾肾二脏,多属本虚标实,以脾肾虚损为本,痰湿、浊毒、瘀血为标。治疗本病常注重脾肾、固本培元,兼顾化浊、祛瘀、利湿等法。

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年老体衰,正气不足,肾元亏损,易罹患难病痼疾。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肾精不足,肾阳难以蒸腾气化,主水功能失司,体内水液不循常道,泛滥肌肤,流于四肢发生水肿;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脾胃不健,中气不足,运化水湿功能失职,而发水肿。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黑色五行属肾,为阳虚阴盛、水湿泛滥、气血凝滞之征,患者面色黧黑反映了其本在肾脏。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四维之枢,脾胃不运,气血生化乏源,故出现神疲乏力、食少便溏等症。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四诊合参,辨病为虚劳,证属脾肾亏虚、浊瘀互结。

本病的治疗理当温补脾肾,祛瘀化浊。方中黄芪补益脾肾,为补药之长;党参益气健脾,配合黄芪起到补益脾肾,固本培元的作用;土茯苓、生牡蛎排毒解毒,特别是土茯苓为李济仁治疗肾病之要药,李济仁认为“肌酐、尿素氮”属于中医之毒邪,土茯苓解毒排毒为降肌酐、尿素氮之主药;川萆薢祛痰利湿;炒白术既温补脾气,又兼利湿;车前草、车前子、白茅根利水消肿,合用使湿去、水运、肿消。久病必有瘀,慢病亦有瘀,治疗肾病不忘祛瘀,方中牛膝、水蛭活血祛瘀,能够改善肾脏微循环,暗合衷中参西之意。方中生大黄荡涤肠胃之毒,兼有祛瘀作用,合用牡蛎、土茯苓,共奏解毒排毒之功。诸药合用,脾肾健、水肿消、浊毒祛、瘀滞除,病情自然改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yilun.com/cqczy/5466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