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前草

杨岚清热除湿汤在皮肤病治疗中的辨证应用

发布时间:2021/9/17 13:24:35   点击数:
点滴型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302781.html

医院皮肤科

开放共享积极共赢

每周五

12:00

追更新·右上请标星

及时见·右下点在看

赵炳南皮科流派

杨岚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美容中医学组组长;北京中医药学会医疗美容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北京医学会鉴定专家等。

前言

清热除湿汤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湿疹辨证为湿热证的基础用方,在医院皮肤科已有50余年的历史,安全可靠,临床疗效明显。本方由龙胆泻肝汤演变而来,主要药物为:龙胆草9g、黄芩9g、生石膏30g、生地黄15g、大青叶15g、车前草15g、白茅根30g、六一散15g,具有清热除湿、凉血解毒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急性湿疹、过敏性皮炎、痤疮等损容性疾病,以及银屑病、带状疱疹等,疗效较好。

?方解及药理作用?

清热除湿汤由八味药物组成。方中龙胆草味苦性寒,具有清热泻火燥湿的作用。《名医别录》中提出:龙胆草可“益肝胆气”,即“邪去则正安”之意。大青叶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之功,在使用时具有气血及表里两清的作用,苦寒不燥,清热而不损阴。黄芩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别录》记载黄芩可治疗胃热,具有明确的效果。生地黄甘苦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的作用。生石膏辛甘大寒之品,具有清热泻火之功效,除烦止渴,治疗肺胃有热者。白茅根为甘寒之品,清除肺胃内蕴之热,兼有凉血、利尿之功。甘寒可生津清热,甘润则无燥之虞,治疗血热妄行之病时常用。车前草甘寒之品,利水并可清除体内的湿热,擅长清热解毒。六一散由滑石、炙甘草组成,具有清利暑湿的功效,清热而不留湿,利水而不伤阴。全方配伍使用,标本兼治,对于内发于脏腑之湿热有较好效果,并可消散在表之热,从而治愈疾病。

现代药理表明:

龙胆草含龙胆苦苷、龙胆碱、龙胆糖,具有抗炎、抗病原体作用,可促进炎症细胞的吞噬作用,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致病菌,还兼具一定的保肝利胆作用。

生石膏主要为含水硫酸钙,还含有机物、硫化物、微量的铁、镁等,具有解热、解痉消炎、促进免疫功能之功效。

黄芩含有五种黄酮类成分,主要为黄芩苷、黄芩素,广谱抗菌,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还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保肝、解痉等作用。

大青叶中所含的靛蓝、菘蓝苷、靛玉红等,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功效,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的作用,还有抗内毒素作用。

生地黄中的主要成分为β-谷甾醇、梓醇、地黄素、维生素A类物质等,具有抗炎、降血糖作用,并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及皮质醇的代谢有一定影响。

白茅根含有三萜化合物芦竹素、白茅素等,并含有5-羟色胺、甘露醇、柠檬酸、苹果酸、钾、可溶性钙等,具有促凝血、利尿作用,并对结核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车前草含有车前草苷、桃叶珊瑚苷、去鼠李糖、洋丁香酚苷等,具有利尿、祛痰、抗炎等作用,对病原微生物也有一定作用。

六一散为滑石、炙甘草组方,滑石主要含有含水硅酸镁,内服时可保护胃肠粘膜。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和黄酮类化合物、香豆精类化合物、生物碱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抗炎、抗变态反应等作用,还具有免疫调节、解毒、抗氧化的功效。

开放共享积极共赢

?化裁演变?

清热除湿汤是由清代医家汪昂《医方集解》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记载的龙胆泻肝汤化裁而成,并经历了一系列演变。其原方龙胆泻肝汤也适用于以湿热所致为主的多种皮肤疾病。如董亦秋等在银屑病湿热证的治疗一文中提出,治疗的药物以归肝经为主,强调重点从肝经论治,常应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并且还广泛用于带状疱疹、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丹毒等疾病。方多多等在《湿热证痤疮的中医治疗进展》一文中提到,湿热证痤疮治以清热祛湿为主,对于脾胃湿热型痤疮常合并应用龙胆泻肝汤,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中将龙胆泻肝汤演变为加减龙胆泻肝汤。原方去掉了养血活血之当归、疏肝理气之柴胡,配合以丹皮清热凉血、连翘清热散结,在功效上加强了清热凉血的作用。龙胆泻肝汤原方去掉木通,将车前子替换为车前草,增加了生石膏、白茅根、大青叶,二变而为清热除湿汤,也着重加强了凉血清热之力。三变而为石蓝草合剂,增加板蓝根、赤芍、马齿苋,解毒清热力量明显增强。三方的变化反映了患者体质变化以及疾病的演变与方药变化的相关性:体内蕴热是由轻到重的演变过程,病位则从气分波及到血分,邪气由热成毒,由散转聚。

?临床应用?

清热除湿汤是医院皮肤科临床常用的院内制剂,具有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之功效,原方记载常用于湿热所致之疾病,如急性湿疹皮炎等疾病、带状疱疹、丹毒、疱疹样皮炎、玫瑰糠疹、药疹等。文献报道,其治疗急性湿疹、皮炎例,治愈率达90.1%;治疗例的带状疱疹患者,从止疱、结痂、止痛天数等指标进行评价,与泼尼松药物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治疗辨证为湿热型的激素依赖性皮炎,治疗组有效率为86.57%,优于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原则,即虽疾病不同,但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就可以采用同一治疗方法,清热除湿汤还常应用于临床辨证为湿热壅盛,热重于湿者,如痤疮、毛囊炎、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银屑病、急性光敏(毒)性皮炎、多形红斑、红皮病等,辨证要点根据起病情况、皮损颜色、伴随症状的不同,在治疗上常配伍不同的药物,以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01

起病迅速病程短

在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我们常根据患者起病的情况初步判断疾病的急慢性过程。如某种疾病起病急、病程短、发展快,常确定为疾病的急性期,此时病情不稳定,常迅速发展,若不能及时明确原因,给予正确的治疗方案,易发生变证、坏证,如累及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可危及生命。如起病缓慢、病势缠绵、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常考虑为疾病的慢性期,此时疾病处于相对稳定阶段,但时常波动,多种原因可诱发疾病加重,往往难以速愈。临证时,对于病情的正确判断、病势进展的把控,有利于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根据这一原则,清热除湿汤主要适用于疾病的急性进展期,临床表现为新发皮疹不断出现,原有皮疹进行性加重,伴随症状更为明显者,清热除湿汤可充分发挥其强大的清热利湿力量,减轻不适症状,遏制急进的病势,从而使病情迅速得到有效的控制。

02

皮损辨色主进退

皮肤病虽表现于外,实与脏腑病变息息相关,其辨治之法,常涉及到八纲、气血津液、脏腑辨证等,而皮损的辨证作为皮肤疾病辨证的基础,更具特色。如从形色辨,可通过不同的疹形、颜色的变化、分布的位置、数量的多寡展示出疾病的特点。

《黄帝内经》记载“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说明当时的色诊,是与脉诊并列的诊法内容,包含了面色诊、目色诊、形态诊、体质诊、毛发诊、尺肤诊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也就是广义之色诊。从皮肤疾病而论,皮损颜色的改变更为直观的表现了疾病的发展变化。

以颜色论,皮损色红者与热相关,并有紫红、深红、淡红、暗红之不同;皮损色白或皮损颜色浅淡者,多属气血不调、气血亏虚或有寒象;色黑为疾病日久或内有寒象之征;色黄有淡黄、褐黄、青黄之异,与肝脾失调或脾虚失养有关。清热除湿汤所主治之疾病,原发皮损多处于急性期,颜色多以色红为主,根据疾病的不同,常描述为潮红、焮红、红肿、淡红、暗红等,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的急缓,作为治疗方案调整的依据。

无论是局限于某处或泛发全身的皮肤病,在应用清热除湿汤治疗时,常以皮损颜色的差异,选择适宜的药物配伍。如皮损潮红、焮红或红肿,热势明显,舌质红苔黄或白,如兼有湿象,则舌苔厚腻,脉弦滑或滑数者,配伍时可应用金银花15g、蒲公英30g、地丁10g、连翘10g、黄柏10g、苦参6g等清热利湿功效的药物以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如皮损颜色为淡红或有逐渐转淡转暗之趋势,红肿、渗出减轻,则热象已渐消退,说明病情趋于平缓,急性进展之病势得到有效控制,进入静止消退阶段,舌脉表现为湿热之象减轻,在应用清热除湿汤原方时,可酌减清热利湿之药物,如大青叶、生地、车前草、黄芩,加用茯苓15g、生白术10g、冬瓜皮15g、生薏米30g、陈皮10g等药物,注意顾护脾胃,以图后续。

03

辨治渗液助湿除

在皮肤疾病呈进展趋势或失治误治或各种外因(如过度烫洗、反复搔抓)导致未能控制病情时,常会出现原有皮损面积增大,继而渗出的情况,如不能及时对症治疗,往往会在皮肤屏障受损的情况下继发细菌、真菌感染,严重者出现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情况。积极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促进炎症吸收,疮面愈合,恢复皮肤屏障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皮肤疾病多反复发作,在判断病情处于进展或相对稳定时,除以原发皮疹的颜色、病情进展的情况作为依据,还可根据皮损渗液的多少、质地的变化来判断湿邪的轻重以及合并感染的情况。如皮损潮红、渗液不多、质地澄清,说明病情渐进,但湿邪较轻,未达极致,可伴痒痛不适症状,舌脉多表现为实证、热证,舌苔多白腻或黄,在应用清热除湿汤治疗时,可加强利湿药物,如冬瓜皮15g、泽泻10g、地肤子15g、萆薢10g、茯苓皮15g等;如皮损红肿明显、渗液较多、质地稠厚或脓水淋漓,浸淫各处,说明病情发展迅速,湿聚成毒,兼有感染,可伴明显的痒痛不适症状,舌脉以实热证为主,舌苔多黄厚腻,在应用清热除湿汤治疗时,除加强利湿药物外,还应着重加用解毒的中药,如冬瓜皮15g、泽泻10g、金银花30g、败酱草15g、地丁10g、连翘10g等,以控制病情进展,避免湿聚成毒,毒邪内陷而致坏证。

04

伴随痒痛需兼顾

痒痛是皮肤疾病最常伴有的自觉症状。各医家多有论述,如赵炳南、张志礼编著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中,把痒归纳为“风痒、热痒、湿痒、血虚痒、虫痒”的不同,疼痛与气血不畅、脉络不通有关,而有虚实之异。在《徐宜厚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和《皮肤病中医诊疗学》中,将痒的辨证具体为十痒,即“风痒、热痒、毒痒、湿痒、虫痒、食痒、酒痒、瘀痒、燥痒、虚痒”,更为详尽地论述了中医临证中的各种瘙痒情况。

一般而言,风痒者,以发于头面、耳、鼻等处为主,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动而不居的特点,常可泛发全身;

湿痒者,好发部位为身体下部,如下肢、女阴、阴囊及足趾间。因湿为阴邪,有重浊、粘滞、缠绵反复的特点,所患之病多反复发作,难以速愈。

虫痒者,多发于指趾间、外阴、肛门、乳房及腹股沟等皮肤皱褶部位,严重者瘙痒剧烈,可传遍全身。因虫毒日伏夜动之特性,故虫痒多发生在夜间,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如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所记载:“湿火混化为虫,形随湿化,动随火化,此无情而之有情也。既化之后,潜隐皮肤,展转攻行,发痒钻刺,化化生生,传遍肢体,近则变为疥癣,久则变成顽风,多致皮肤枯槁,浸淫血脉,搔痒无度,得汤方解”。

热痒者,痒无定处,头面、肢体均可发生,遇热邪则更甚。热盛则化火成毒,还可腐肉成脓,变生他证。

燥痒者,秋冬季节常发,年老者因过度洗烫,又失于调护,皮肤干燥失于濡润,呈阵发性瘙痒。燥邪为患,表现为干燥而易伤津液,与之相符。

毒痒者,其毒邪可外发肌肤,内攻脏腑。毒邪致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常生变证,病情危重,痒亦明显。

食痒者,与食入鱼、虾、蟹之类动风之物和牛、羊等动物有关,因各人之禀赋不同,而发为食痒。瘀痒者,因气血瘀滞不通,轻为瘙痒,重者不通则痛。

酒痒者,与食痒有类似之处,为饮酒后助湿生热,遍身瘙痒。

虚痒者,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皮肤多干枯无光泽,失于荣养,定时而发,兼有各类虚证的特点。

再论疼痛者,《金匮要略》中对疼痛的描述和治疗方法非常丰富,从病因来讲,有内伤、外感之分;对于疼痛病机的论述,提及“不通”与“不荣”之异;对于疼痛性质的表述,有寒、热、虚、实之别;在治疗的方法上,有温、清、补、通之法。瘀滞宜通,枯槁宜荣,实证者拒按宜泻实为主,虚证者喜温喜按重在补虚调中,寒痛者遇寒加重宜温热疏通之法,热痛者得温加剧宜着重清热泻火。

应用清热除湿汤所治疗之痒痛,适于实邪所致者,多见舌质红苔白或黄或腻,脉弦或滑,其原方对于湿痒、毒痒、热痒、酒痒、食痒和热痛、实痛均有缓解作用,但对于病情较重,痒痛剧烈或患者自身阈值偏低者,常加用具有止痒功效的药物,如白鲜皮15g、白蒺藜9g、苦参6g、地肤子15g、全蝎2~3g、乌梢蛇6g等;止痛药物常选用元胡15g、川芎10g、莪术10g、三棱10g、白芍15g等。辨证为虚证者,多见舌质偏淡,苔白或有齿痕,脉沉细,不宜使用清热除湿汤加减治疗。在临床诊治的过程中,需细辨伴随痒痛兼证的特点,对症施治,可解决患者的病痛。

?总结?

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即可采取“异病同治”的原则。中医治病注重在疾病基础上的“证”的区别,所以“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热内蕴,热胜于湿所致的急性湿热性皮肤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如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过敏性皮炎、带状疱疹、痤疮、激素依赖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银屑病、多形红斑、癣菌疹等,均为湿热内蕴,复感毒邪所致,故治以清利湿热,凉血解毒之法。

临床上我们应用清热除湿汤的适应症为:

①起病急骤,病程短,临床可见红斑、丘疹、水疱、糜烂及渗出等表现。

②伴有肝胆湿热的症状,如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胸胁胀痛,便干尿黄等。

③舌边尖红,苔白或黄或腻,脉弦滑或滑数。

④中医辨证为湿热蕴结者。

清热除湿汤是根据中医“异病同治”原则的典型代表方剂,可广泛应用于急性湿热性皮肤病治疗中。组方药物有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之作用,药专力宏,在临床使用得当常起效迅速,但应注意辨证准确及对脾胃的保护。为方便临床记忆,本课题组编写了简便方歌:

清热除湿湿热方,

青龙膏芩茅地黄,

六一车前助湿祛,

急性红痒功效良。

感谢您阅读完全文

?

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yilun.com/cqczl/54561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